惊蛰万物苏——西安经开第六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《古诗里的节气》第三期


各位同学,大家好。我是肖榕老师。六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《古诗里的节气》又与大家见面了。今天,我们要了解的节气是惊蛰。

惊蛰,古称启蛰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物侯现象,此前,动物入冬藏伏土中,不饮不食,称为“蛰”。到了惊蛰,春雷惊醒蛰伏的动物,称为“惊”。故惊蛰时,蛰虫惊醒,天气转暖,渐有春雷。惊蛰节气在每年的3月5日到3月6日。

惊蛰有三物侯:桃始华、仓庚鸣、鹰化为鸠。桃始华,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,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。阳和发生,自此渐盛。仓庚鸣,即黄鹂鸣叫,动物开始求偶。鹰化为鸠,鹰,鸷鸟也。此时鹰化为鸠,至秋则鸠复化为鹰。

诗人元稹就曾将惊蛰的物候写进了古诗《惊蛰二月节》。首联, 一个“初”字,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。初,意味着春天的初次相见,带着期待与期盼,一切刚刚好,一切都重新开始,一切又孕育新的希望。

颔联,桃花,鹰化为鸠,都属于惊蛰的三候现象。“桃花”本来是为了对仗“老鹰”,为了照顾平仄,将“老鹰”对调成“鹰老”。于文义并无很大的影响。“开”对“化”,“蜀锦”对“春鸠”,都是很工整的。颔联的春意是浓烈的,惊蛰,不但叫醒沉睡的小动物们,也唤醒诗人们的灵感与才情。这大概就是惊蛰的魅力吧。

颈联,充满生机与禅意。这时候,万事万物都拼命生长,正如老子《道德经》所说:万物并作。草木有萌发,事实上,萌发的岂止是草木,更有一颗颗渴望自由的心灵。当诗人看到这些萌芽儿,一个个都长得整整齐齐,仿佛在互相打招呼,一切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。图片

尾联,诗人将目光投向了远方的田间地头,那里正是生机勃勃,一派春耕的忙碌景象。人们在田里劳作的身影,多么像一幅田园画作,引起诗人满心的欢喜与羡慕。

惊蛰民俗——惊蛰吃梨

在民间素有“惊蛰吃梨”的习俗。惊蛰吃梨源于何时,无迹可寻,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。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,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,明代洪武初年,带着信、义两个儿子,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、红枣,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,天长日久有了积蓄,在祁县定居下来。

雍正年间,渠家第十四代渠百川走西口,正是惊蛰之日,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:“先祖贩梨创业,历经艰辛,定居祁县,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,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,努力创业光宗耀祖。”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,将开设的字号取名“长源厚”。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,多有“离家创业”之意,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,亦有“努力荣祖”之念。

这一期的《古诗里的节气》就到这里,欢迎收听下一期——春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