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青卉·课程】露从今夜白——西安经开第六小学青卉课程《古诗里的节气》 第十五期


各位同学,大家好。我是六小郗老师。六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《古诗里的节气》又与大家见面了。

今天,我们要分享的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,这首诗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有关。

白露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15个节气,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,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。元人吴澄所著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对"白露"是这样诠释的:"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"。可见,白露的“露”是一种自然现象,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节气,代表着仲秋时节的开始,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凉,早晚的温差变大。

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:白露节气过后,清晨,花瓣、小草的叶子上都会附着一些晶莹剔透的露珠。

白露节气,人们有饮白露茶、喝米酒、吃龙眼和番薯的习俗。

白露有三候,鸿雁来,玄鸟归,群鸟养羞。古代“玄鸟”指的就是燕子。也就是说,白露时节过后,鸿雁、燕子要飞到南方过冬,“群鸟养羞”指的是不去南方的鸟类在白露过后开始储存过冬食物。

公元759年(乾元二年)秋,杜甫在秦州。这年九月,安史之乱开始,安禄山、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,攻陷汴州,西进洛阳,山东、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。当时,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,由于战事阻隔,音信不通,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,白露这天,他闻戍鼓,听雁声,睹明月,见寒露,感物伤怀,写下这首《月夜忆舍弟》。

月夜忆舍弟
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
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
“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”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:“断人行”是作者目之所见,战争仍在进行,道路被阻隔;“一雁声”是作者所闻。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。“露从今夜白”,既是写景,也点明时令——白露。夜晚,清露盈盈,令人顿生寒意。明明天下的月亮是一样的,作者却说“月是故乡明”。兄弟因战乱而离散,杳无音信。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,怎能不倍增思乡忆弟之情?

“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”,是说弟兄离散,天各一方;而家已经不存在,生死难卜。这两句写得伤心折肠,感人至深。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。

“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”紧承上联,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,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,生死茫茫,当更难意料。

杜甫颠沛流离,备尝艰辛,既怀家愁,又忧国难,此时感慨万端,千头万绪一齐从笔底流出,字字忆弟,句句含情。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《月夜忆舍弟》,体会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。

这一期的《古诗里的节气》就到这里,欢迎收听下一期--秋分。